另一方面,公众对产权改革的争议越来越多,共识越来越少。
一方面我们为深圳的创新能力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也一定会为各地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深深触动。照此发展下去,再用3年至5年时间,中国申请国际专利的数量将赶上或超过美国,形势喜人。
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他们什么苦都可以吃。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仅有27岁,就是靠这种拼命精神,仅用25年时间,从零起步,跑到了全球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第一名。华为公司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达18881项,是国内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最多的企业。几乎在每个行业,都有两个以上的企业在竞争。从80年代初期开始,深圳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
早年,深圳市政府出资办了一个风险投资公司、一个贷款担保公司,专门支持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在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量排名中,中国共有4家公司进入前50位,其中,中兴公司和华为公司分别以2309件和2094件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华星光电公司和腾讯公司分别以916件和365件排名第17位和第48位。1997年十五大,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所有制结构,提出建立基本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但其中一个很重大的缺门是产权结构、所有制结构问题。认识上的问题,我觉得社会各界,特别是党政领导部门,要将30多年的改革历程对民众做出清楚的解释。国有企业情况就比较复杂、比较曲折。结果就变成两层,二级公司上市了,但它的股权主要还是掌握在集团公司手里,集团公司是全资国有。
就经济状况而言,当时的情况跟今天相似,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邓小平 市场经济 。
特别是从改革得到的好处,人们往往感觉不是那么敏锐(其实中国绝大数人都得到了好处),而现实中的困难,人们在已经得到了改革的好处、在建立现代中国在望的情况下,倒是对改革可能带来的困难变得很敏锐,有切肤之痛。但什么地方要进、什么地方要退呢?对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它做出了新的解释。但是,往哪里变革? 不管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还是之后,中国都把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当成真理,认为它是必须追求的目标。这么多年下来,从多种实现形式,到前几年国企改制上市,乃至最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方面,国企改革有一定进展,但离理想还有距离。
第四,一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和重要行业的骨干企业。而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会议决定做解释的时候说,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实质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到底是市场起决定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 国企改革的关键 财新记者:1994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从财政税收着手? 吴敬琏:财政、银行、外汇、国企、社会保障,称为五大支柱。不管是国内经济,还是对外经济,在这次改革之后,就出现了高速发展的局面。
这个决议的核心一点是,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当然,今天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一方面经济实力比当时强,另一方面所面临问题比当时复杂,无论是经济结构和规模都复杂得多。
财新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心都思改革。财新记者: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最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股权多元化就是混合所有制。老百姓其实也知道,他们靠的是权力,所以后来就不叫"倒爷",叫"官倒",说明有权力背景。这个决定有50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路线图,是总体方案。财新记者:能不能说,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60条,是199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 吴敬琏:是,而且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这个改革还没涉及到产权制度基础。这时就看高明的政治家的作用了。
1992年十四大上更加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缺点,就是实行股份制、实行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只是二级公司。
到了2003年、2004年以后,改革慢慢就慢下来了。公司制的企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多种所有制控股,是混合所有制。
既不改革,又想维持一定速度,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投放货币。当时不推进改革,采取的办法是大量对国企放贷,结果是启而不动:放了一批贷之后,动了一下,生产了大量产品,又在仓库里卖不掉,然后再来??这样就不行了,经济整个状况很糟糕。
在这个决定中,把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划定为三个行业一个领域。用他的话来说,中国共产党人是追求社会主义的,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根本没弄清楚,就以为苏联那套东西就是社会主义。虽然也说了一些,但是实际做的事情主要是四万亿。上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进展太慢,于是给寻租活动形成了很大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层面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搞市场经济。过去叫"补充",现在叫"重要组成部分",从另册转到正册上去了。
根据十五大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决定,在国有经济问题上,十五大提出一个口号,有进有退。产能过剩跟不改革是挂钩的。
从中央来说,主要的战略性部门都进行了改组。中小企业都是市场导向的、产权明确的。
在8月22日邓小平110周年诞辰来临之际,财新记者专访经济学家吴敬琏,谈邓小平与市场经济改革:为什么必须改革?改革面临什么样的压力?诸多挑战是改革带来的还是改革不彻底带来的,最高领导人在历史关头的抉择有多重要?对今天有何启示? 不改革是死路一条 财新记者:您观察、经历和亲身参与了改革的几乎全过程问题摆在这里:走向哪里去?十八大的伟大历史意义,就在于在这个对中国性命攸关的问题上,有了明确的、正确的回答。国有企业情况就比较复杂、比较曲折。公司制的企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多种所有制控股,是混合所有制。
今天大家都叫作寻租,但中国人一直有个毛病,我把它叫作数典忘祖、引喻失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国有经济对经济的控制,但控制并非所有行业和部门都控制。
在经济改革上,邓小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砝码一加上去就不一样了。结果就变成两层,二级公司上市了,但它的股权主要还是掌握在集团公司手里,集团公司是全资国有。
解决问题的办法跟那时候是一样的,就是推进改革,而且改革要求就更高了。财新记者:能不能说,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60条,是1993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50条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 吴敬琏:是,而且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